誰都無權浪費——讓“光盤行動”進校園成常態(tài)

來源:湖北經濟學院發(fā)布者:系統(tǒng)管理員發(fā)布時間:2013-04-25瀏覽次數:1027

   記者李雙

  背景:3月21日,教育部發(fā)布《關于在高等學校開展反對餐桌浪費專項行動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教育廳和各高等學校等單位要針對餐桌浪費問題開展自查整改。

  在食堂就餐的學生里,不光盤的還有不少。“飯菜不合口味、難以下咽”“覺得能吃挺多的,但吃了一半就飽了”等等成為理由??磥?ldquo;光盤”要從一時行動成為常態(tài),除了要對學生進行長期的節(jié)儉教育、艱苦生活體驗教育,學校食堂也得不懈提高餐飲質量、改進服務方式?!?/p>

  “我一個人節(jié)約又有什么用呢?我節(jié)約了別人還是會浪費。”“請別人吃飯如果打包,擔心會被笑話。”在校園采訪“光盤”的話題,這樣的回答并不鮮見。

  這或許可以部分地解答一個問題:為什么倡導勤儉節(jié)約在一些學生眼中會是老生常談。

  客觀來說,認同節(jié)約、反對浪費,單純在理念上是容易為學生接受和理解的。但能否認識到一定程度,從而變成自己嚴格的行動,可能就不那么容易了。歸結原因,一個是個人閱歷,“沒吃過苦,沒挨過餓,也不知道稼穡艱難”。另一個就是認識還不夠深入。

  倒掉一碗米飯,究竟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從田間到餐桌,從生產到加工,從銷售到烹飪,這生產鏈上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所付出的資源和勞動、對環(huán)境的壓力和索取都付諸東流。而這里面很多資源比如水、土壤都是難以再生或者需要長時間才能緩慢再生的。一兩米、一個饅頭、一塊肉,扔掉不合口味的食物,看似微不足道,卻意味著加重環(huán)境負擔,增加資源付出。

  無論富貴貧困,任何人都沒有浪費的理由。你再有錢,也買不來被耗費的資源,換不回加給環(huán)境的負擔。從某種意義上說,浪費或者節(jié)約都不是個人行為,它關乎我們賴以生存的資源環(huán)境。今天的節(jié)約就是在為未來積蓄能量!

 

版權所有:湖北經濟學院 鄂ICP備05003310-1號
鄂公網安備42011502000701號

地址:武漢市江夏區(qū)藏龍島開發(fā)區(qū)楊橋湖大道8號

郵編:430205

返回原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