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夢 通訊員 饒亞玲
人物簡介:易法萬,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2012年榮獲“我最喜愛的經院老師”的稱號。2013年獲學校優(yōu)秀教學一等獎。
注重實踐 身體力行
“新聞先生與新聞小姐”大賽”評委、院辯論隊指導老師、新聞素質拓展班總導師,“光谷在線”總指導……易法萬有著多重身份。“ 新聞學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yè),理論學得再多,如果耳不能聽,口不能說,手不能寫,腦不能想,腿不能跑,難以被社會接納。所以,我非常支持并鼓勵同學們多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尤其是專業(yè)實踐活動。”易法萬說。
在他的指導下,新聞學子陳玉峰獲得全國首屆大學生經濟新聞作品大賽二等獎,龔雅琴同學拿到該大賽第三屆的一等獎……新聞素質班成員、大一新生饒亞玲講起她對易老師的第一印象:“易老師很我們非常負責,我們采寫的每一條稿件,他都會‘一對一’地修改,直到我們抓住新聞點。”
授業(yè)解惑 融入學生業(yè)余生活
課余時間,易法萬還通過QQ和電話答疑,為學生考研、就業(yè)等關心的話題給出意見建議。針對大學生考研跟風、遇到選擇不知所措的情形,易法萬說:“新生洗去高考的疲倦,進入一個全新的學習環(huán)境,容易放任自流。需要自己做出抉擇時,往往不知所措,只好盲目跟風。大學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有三個途徑:一是老師給出及時、恰當和有效的引導;二是同學們的自省精神和反思能力。‘吾日三省吾生’是中國讀書人特有的精神生活品質,對大學生來講,就是要通過自省,明確‘我是誰’、‘我想成為誰’、‘我怎樣成為誰’;三是同學之間的寬容、互信與互助。獨生子女構成大學生主體,相互之間多傳遞一些正能量,可能比老師、家長的苦口婆心更有激勵效果。”
易法萬曾是院籃球隊教練,課余時間經常和學生打球,以此增進和學生的感情。
傳遞激情 精益求精
在別人眼里,易法萬對工作始終保持激情。“2007年,我發(fā)現新聞專業(yè)學生大多對專業(yè)不夠滿意,缺乏學習熱情。我個人的理解是,用自己的熱情,帶動學生對專業(yè)學習的熱情。如果老師都不能夠在教學中投入情感,學生會更被動。”他用歌德的名言解釋。“我們的激情實際上像火中的鳳凰一樣,當老的被焚化時,新的又立刻在它的灰燼中出生。”
“精益求精”是易法萬對工作的期許。“新聞專業(yè)正在全面調整人才培養(yǎng)方案,我要求自己必須根據目標要求,上好每一門課。同時,還準備和學院的幾位新聞專業(yè)青年博士一起,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一門關于新聞傳播方面的課程,幫助全校學生提高媒介素養(yǎng)。”
他寄語學生:“成功的機會很多,困惑和誘惑也更多,唯有‘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才能堅守得住大學精神和學習目標,成為一名高素質人才。”